清华迎“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审核评估组副组长韩震走进清华大学课堂听课。苑洁 摄

    11月7日早上9点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瑜快步走进水利学院旧水利馆306教室,调试电脑、话筒等设备。

    事实上,张瑜的课是9点50分,但这次他比平时早到了10分钟。当天早上8点多,他临时接到通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组评估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要来听他的课。

    虽然感觉有点突然,但张瑜还是决定按平时的节奏来。按照教学计划,当天是双周小班讨论课,20位来自经管学院、新闻学院、人文学院、社科学院的大一学生围坐一圈,以“家庭、学校、社会对个人成长成才的影响”为主题展开讨论。

    “如果早做准备,课堂效果会更好,通知得比较晚。”张瑜说。事实上,评估专家们的行程安排,会务组知道得并不比张瑜早多久。“专家们都是头天晚上专家组工作会之后,晚上10点之前将自己第二天的行程提供给会务组,会务组再根据情况进行通知。”虽然对当天清华马院几个“万人迷”、最红、最出彩的教师都没有课有点遗憾,但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彭刚觉得,这就是清华本科教学的常态。

    时隔10年,清华再次迎来评估组

    在郑庆华、陆国栋听课的同时,评估组组长、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正在查阅试卷和论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原校长尼古拉斯·德克斯(Nicholas B dirks)正在深度访谈清华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副院长常实计划用整个上午的时间到清华医学院走访、访谈,与实习学生进行工作餐会;复旦大学教学质量保障评估中心主任陈建新早上8点就出发了,去密云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实习基地调研……

    11月6日到11月9日,在200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时隔10年,清华大学迎来了新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14位评估专家中,有5位院士校长,1位院士常务副校长,1位党委书记,1位副校长,3位分别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外籍专家,2位副院长和1位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主任。

    与10年前那次评估相比,这次评估给入职刚好10年的清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师杨晶最深的印象是“静悄悄”。除了11月6日下午东南大学校长、院士张广军听了他的一节线性代数课外,“没有任何提前工作量”。

    而此次评估标准提出“用院校自己定的标准评价自己”,也让杨晶反思:“学校的育人目标很清晰,标准很高,我们普通教师在教学中有没有落实这种标准?有没有做到位呢?”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通过学校自评、专家组进行考察等方式,重点审核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这“五个度”。

    “核心就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考察院校是如何围绕立德树人、提高人才质量做文章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周爱军说。

    事实上,11月5日晚专家组进驻清华之后,评估前的那场专家组预备会,一开就是两个小时。会上,专家组组长丁烈云开宗明义,此次审核评估最大的特点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要根据清华大学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以清华自己的标准为尺子,去量一量清华整个教学组织过程是不是能完成这些目标、满足这些定位,不存在孰优孰劣的评价,是诊断式的评估”。

    “如果用清华的尺子量北外,那北外什么也不是。”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开玩笑道,“不要用我们的眼光、我们的标准去衡量清华,要用清华的标准去衡量清华。”

    即使只是评估大幕开启前的预备会,评估专家们也已经嗅到了硝烟的味道。

    “10年前我就提出了建议,这次的评估是否要建立在上一次的基础上?”曾参与过2007年清华评估的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英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加里·麦卡洛克(Gary McCulloch)提出了疑问。

    “10年过去了,清华大学的培养目标、教学投入、师生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清华了。”丁烈云说,“而你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明天开始,就由你们自己去探索”。

    预备会结束,时针已经过了晚上9点。

    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望闻问切”

    6日3位、7日3位、8日2位……作为本科教学的中心环节,彭刚所在的清华大学教务处一时间成为评估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前后有8位评估专家来教务处走访,做深度访谈,平均每人一小时。”彭刚一边说,一边忙碌地盘点着这几天接待评估专家的情况。

    优秀毕业生是清华教育的成果还是“学霸”们本身就很优秀?有了培养目标,学校意志和院系意志如何找到平衡点、落实到位?清华大师云集,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配给,怎么解决?……

    “问题非常尖锐,也非常有启发。”彭刚感慨道,“评估专家们都是知名高等院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学科领导者和资深教师,非常内行,而且显然对评估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11月6日一大早,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的评估专家见面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当场亮出了本科教学工作的4条“家丑”:教师关心和热爱教学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多样化发展不足,部分专业课程挑战度不够,高质量通识课程数量不足。

    而在彭刚主持撰写的自评报告中,用了整整一章、21页总结了清华在近年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落实“三位一体”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探索“通专融合”本科教育体系遇到的问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学理念转变时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多样成长所面临的问题。“撰写报告的过程就是一个摸清家底的过程。”彭刚说。

    见面会后,除了外籍专家,几乎所有评估专家都选择访谈邱勇。

    “像清华这样的高校,要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清华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最大的挑战在哪儿?”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与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的问题直指人才培养核心。

    “清华恢复人文社科后,相较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自身定位和特色是什么?”“在以工科为主的情况下,通识和专业融合,怎么融?”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中科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更关心学科调整和人才培养过程。

    如果说自评报告是清华由内而外的“自我解剖”,那评估专家的问题则是由外而内的“一针见血”。

    评估期间,带着各自的疑问和思考,14位评估专家考察走访了4个实习就业基地,深度访谈196人次,其中校领导37人次,走访单位202人次,访谈师生179人,听课看课106节,调阅31门课程4269份试卷、38个专业1163份毕业论文以及其他人才培养相关材料100余份,覆盖清华全部的42个教学单位和55个职能部门。

    “3天的考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华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不仅是指清华先进的在线教学系统和数字应用,而是根植在本科教学中的深刻理念,清华培养出了一大批擅长团队合作、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优秀学生。”西蒙娜·比滕德克说,“这一点,已经超过了我所接触过的英国、美国很多世界一流大学。”

    经过3天行程满满的“望闻问切”,评估专家们已经从进校之初的疑问重重变为如今的思考多多。

    3天的调研,清华学生的自信和出众的科研创新能力让黄维院士“很满意”。“很多本科生完成了不亚于博士生的科研成果。”黄维说,“不过清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跑者,应自加压力,领先一步,适度超前,实现跨越,目前校内相关部门、学术单位负责人还缺乏这样的自信和定位。”

    “如果说清华优点,那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周爱军认为,每个专家都要在评估中遵循这样的逻辑:问题是什么、我的分析是什么、我的诊断意见是什么以及该如何改进的建议。

    着眼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发展模式

    评估专家的到来,让清华师生感到了压力,也感到了动力,其背后是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自信。

    “迎接评估,就应该展示最真实的情况,理清家底。”彭刚说,如同整个国家在近些年的跨越一样,清华的工作也有巨大的跨越,师资力量、学科实力、国际化水平、学生所能享有的优势条件是10年前自己都不敢想象的。“而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个体、班级还是整体产出,都让我们有足够的自信。这种信心来自对自我优势和不足的深刻了解,以及正视这种不足的勇气和解决不足的魄力。”彭刚说。

    11月9日下午,评估专家组发布整体评估意见:清华大学的办学定位跟国家、社会的需求是高度一致的;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设立的目标是高度符合的;学校通过综合改革,以育人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教学质量保障运行体系是有效的;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是高的。

    “此轮审核评估的特点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不是看亮点,主要是找短板,就是看学校达成自己的定位、培养目标的差距。”丁烈云说。

    “建设一流大学,一流本科是基础,审核评估就是要战略引领一流本科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坦言,在某种意义上,人才培养比科研和学科建设还难,做好教学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需要家国情怀。

    在丁烈云看来,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一般都是精英教育,培养的是精品,要在资源供给上惠及更多的学生,把更多的学生当作精品,甚至把每一个学生当作精品来培养。

    丁烈云坦言,一流的学科不等于一流的人才培养,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把学科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体现在本科教育上,体现在学术成果上,体现在人才的社会贡献上。

    “清华大学比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通过综合改革强化育人导向,推动高水平教师队伍上讲台、国家研究平台向本科生开放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将更优质的学科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丁烈云说。

    虽然评估只有短短4天时间,但在清华校内,却引发了许多思考。

    潘晔靓是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一名学生,也是被访谈的对象之一,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专家们对“通识教育”的抽丝剥茧。而在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刘震看来,评估不仅是一次教育教学的业务体检,更是一次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

    “清华的发展目标是要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203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2050年成为世界顶尖大学。”邱勇说,为实现这一目标,清华将继续深化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本科教学条件,不断提升本科教学的理念方法,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断前行。

    本报北京11月9日电

上一篇:秋韵     下一篇:从“一把尺子”到“多把尺子”